《亚洲大都市报告》发布会:为城市“体检” 开治理良方
大洋网讯 11月10日晚,世界大都市协会第十三届世界大会配套活动——《亚洲大都市报告》发布会在广州举行。《亚洲大都市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通过38项指标,从城市治理、经济发展、社会凝聚力、环境可持续性、生活质量和性别平等不同维度“把脉”28个亚洲大都市,从而展望大都市时代背景下亚洲的趋势与前景。
发布会也是城市形象和城市智慧的“路演会”。中国广州、印度尼西亚泗水、印度加德满都、土耳其加济安泰普四个城市派出代表参与,分享它们在《报告》指标中取得好成绩的城市治理方案。
亚洲大都市交通指标全球领先
《报告》两位作者,泰国国立法政大学全球研究学院可持续发展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巴拉特·达希亚和印度古尔冈SGT大学工程与技术学院研究助理教授曼塔·达希亚轮流解读《报告》亮点。
《报告》指出,亚洲大都市化趋势明显,从1960年到2020年,亚洲地区的大都市人口增加了8倍多。在2020年,有89个亚洲大都市人口密度达到了每一平方公里一万人以上。“这说明了政策制定者和城市规划者需要应对更多挑战,包括土地不足、资金紧缺、住房建设成本上升等。”巴拉特·达希亚说。
城市治理指标中,在亚洲地区的世界大都市协会会员在交通通达性方面高于其他地区的大都市协会会员,但是在财政自主权方面要远低于世界大都市水平
经济发展指标中,亚洲大都市的人均DGP差异很大。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人均GDP可能在2000美元左右,比较发达的比如说像韩国首尔,人均GDP达到了26000多美元。就业率方面,亚洲大都市表现较好,意味着本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巴拉特·达希亚看到,亚洲大都市有很多的流动人口,外来农民工怀着改善生活的目标进入大都市,但亚洲的贫富分化程度较北美大。尤其要看到文盲率指标,政府需要加大投资改善社会包容性的问题。
曼塔·达希亚接着介绍环境可持续性指标。空气质量方面,28%的城市PM2.5水平较高的,说明空气质量仍是差强人意。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排位最高的是德里,其次是上海。生活质量指标方面,最凸显的是亚洲人均寿命正在增长。公共交通出行方面,亚洲大都市的表现高于世界均值。
用“城市体检”治理“城市病”
广州拥有7434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常住人口达到1874万人,GDP接近4000亿美元。如此规模的城市,如何进行有效的治理?在城市分享环节,广州市城市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詹美旭以“城市体检” 为例,向全球与会者讲述广州治理经验。
詹美旭介绍,“城市体检”运用“问题诊断”的方法,从生态宜居、健康舒适、交通便捷、风貌特色、整洁有序、安全韧性、多元包容、创新活力等八个方面对城市进行指标评价和动态监测,是治理“城市病”促进城市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具体的做法包括: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广泛公众参与,人民城市人民建;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广州向在广州居住、工作、旅游的20多万市民网络调查了解对城市的看法,在社区、街头实地采访3000多位市民,了解对城市问题治理的评价,邀请了620多名城市体检观察员长期参与城市问题治理成效的跟踪评价。”詹美旭说。此外,粤政易app、城市体检信息平台等信息手段让数据收集得以高效进行。
广州市代表詹美旭发言
大都市治理重在解决“协调”问题
《亚洲大都市报告》在结语中指出,随着亚洲大都市的发展,诸如巨型城市区域、城市走廊和“城市-区域”这些新的空间格局,给大都市治理带来了如何“协调”的新挑战:
第一是各城市政府之间如何协调,“重要的是将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和次区域的发展相并行,而不是将其视为经济空间中的孤立节点”。
第二是缺乏适当的“城市-区域”规划。“更好的区域空间规划通常需要将特定的城市功能(如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机场、技能与培训中心)分散在一个连续的区域内,而不是聚集在一个大城市内。”
第三是“横向财政差距”,“区域内城市政府之间转移财政资源的机制”是否完善。
广州:携多市共同维护山水生态屏障
面对“大都市协调”这个新挑战,广州给出什么方案?詹美旭从环境、产业、交通等方面的协作简要介绍。
环境方面,广州与周边城市通过加强山体、水系、农田、湿地的共同保护,加强对区域水、大气污染的共同治理,共同维护山水生态屏障,实现九条山脉和三大河流在广州的完美汇聚。
产业方面,广州通过加强与香港、澳门、深圳、佛山、东莞等地的科技合作,在现有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集中新建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批实验室和研发机构,形成广深港、广珠澳两条科技创新走廊,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此外,广州还通过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湾区周边城市共建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交通网,强化“交通一体网”构建,构建城市群、都市圈“双高双快”交通体系,实现1小时生活圈、通勤圈。目前,广州已与佛山共建17条地铁线路,与东莞共建5条地铁线路,地铁18号线南延中山、珠海,实现了与周边城市的地铁一张网的互联互通。
加德满都:政府与多方组织定期联席议政
加德满都在报告的“大都市协调”这一指标上得分很高,排名所有城市第四。它是如何做到的?加德满都市代表通过介绍城市的基本治理体系和治理规划流程来解答这个问题。
市代表说,加德满都的城市规划建设受到联邦法案和省政府的管理,同时加德满都市议会可以颁布市政方面的法案。重要的是该市的协调机制,加德满都有定期的市政会议、联席会议。非政府组织、社区代表和私营领域的企业等也参与会议,讨论如何更好地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同时,加德满都在政府工作中也纳入了非政府组织和合作社参与,特别是在预算讨论方面。
“在基础建设、采购、灾难预防等一系列工作上,我们有跨部门的协作机制。”市代表说,在讨论过程中,不同的利益方会参与决策。针对财政规划预算、政府资金运营、工程项目建设、资源评估使用等方面,加德满都组成专门的委员会对项目优先顺序进行决策。市代表介绍,加德满都还将建立强大的政策智库机构,协助推进各个领域的协调工作。
泗水:为远程教育提供基础设施
泗水市发展和规划委员会代表说,《亚洲大都市报告》为泗水的发展带来不少裨益,包括帮助城市进行自我评估,并参考38项指标制定城市治理政策和开展项目。“以人为本”是泗水从《报告》中读到的关键词,也是城市发展的关注点。
2016年-2020年,泗水的人类发展指数得到稳步提升,最为显著的是教育水平。过去,当地文盲比例比较高,在市政府的持续努力下,目前98%的泗水市民都摆脱了文盲,能读能写。2019年的数据有所下降,是因为2020年疫情学生被迫远程学习,使得数据收集有困难。针对远程学习需求,市政府通过有线电视台开展电视课堂,使孩子们获得更多在线学习资源。此外,城市在图书馆、公园、街边小摊点、公共活动中心、市政厅等场所布局了1900多个免费WIFI连接热点,还提供宽带学习中心。“这里也提供计算机等硬件设备,让学生可以远程上课、小企业的上班族也能在这里远程办公。我们还有具体的日程安排,确保各方能高效地共享资源。”代表说。
就青少年教育,泗水做了很多探索:在社区公共活动中心建设了532个公共阅读室,并在城市多个角落包括公园里设置移动图书馆。除此之外,泗水花了大力气做语言培训等大众教育。在语言培训项目中,59个志愿者老师免费提供英文、韩语、德语、中文、日语、阿拉伯语、法语、俄语、荷兰语、挪威语、爪哇语、泰语12个语种课程。
加济安泰普:用大数据优化城市治理
加济安泰普市代表谈到了如何通过大数据来优化城市治理。“技术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其中,数据让政府有更强大的力量,以更好地回应市民需求。同时,数据在公共规划和政策制定中也越来越重要,我们需要更好地采集和使用数据,提高政策施行的效率效果。”
得益于数字化发展和通信技术的普及,采集数据已经成为日常活动。加济安泰普为了提高更卫生、安全、交通、环境和城市改造等方面的服务,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了大量数据采集。“但是我们发现在长期的规划中,各部门的数据采集需要协调,否则就会给规划带来一定的困难。”
市代表坦言,很多时候数据中心里面的数据,并没获得充分挖掘。“也就是我们有非常宝贵的数据资产,有时候却没有充分地利用这些资产。”随着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的迭代,加济安泰普得以更好地捕捉数据、采集数据,基于数据形成的分析结果来支持决策。“现在,市政府已根据数据来优化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和市政政策制定,我们还可以借助于大数据和分析来改善很多的公共服务。”
广州日报五号楼工作室出品
统筹/黄蓉芳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方晴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杨耀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