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怎么治?他们在全球市长论坛分论坛上这样说

大洋网讯 无数个最小应急单元,能凝聚抗疫的大能量;数字孪生或带来颠覆巨变,不可忽略个人隐私等“细节”问题……11月12日,2021年全球市长论坛开展多场分论坛,邀请国内外多个城市管理者与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的方式“云”聚广州,从科技赋能、气候适应、韧性建设、脱贫解困等角度探索前沿话题、分享治理方案,并在对话交锋中为全球城市治理探索良方良策。

如何“孪生”城市?数据可以来自所有人

“数字孪生技术正为城市治理带来颠覆性的影响。”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教授、广州奖评委叶嘉安在“科技与新基建赋能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分论坛上说。传感器是数字构建网络城市的基础,另外一个有趣的信息来源是众包平台。“如果你在谷歌地图发现交通拥堵,其实是其他用户在告诉你这里拥堵。”私营公司搭建平台,用户提供信息,是一个非常有效和成本比较低的方式。他也提醒,实现数字孪生城市系统还应该考虑隐私等“细节”问题。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陆军以杭州城市停车、温州秒响应平台等案例说明,“城市大脑”正驱动中国城市治理模式创新。在他看来,现代城市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强,“城市大脑”依托AI的预见能力相当重要。他同时强调,地区发展不平衡,需求有差别,技术有差异,要注意消除代际和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

广州黄埔区百度Apollo智慧交通“运营大脑”能监测到司机危险驾驶行为,也可减少绿灯空放情况,缩减车流的等待时间。阿波罗智行科技(广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婧介绍,百度ACE交通引擎采用“1+2+N”的总体架构,其中“1”是基于“车”“路”“云”“图”等未来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底座,延展出2个智能引擎和N个应用生态。“从中国全局来看,广州黄埔区是我们今天所见的数据城市运用最先进的区域。”孙婧说。

如何增强城市韧性?从抗疫中汲取智慧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突发性的挑战,为城市韧性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目标本地化项目主任王东在“多元包容韧性的城市治理体系”分论坛上表示,未来城市需要在基础设施和硬件设施规划建设、城市管理和组织建设、行业智力和数字化融入方面加大投入,对抗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

广东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副主任陈晓运认为,广州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不仅在城市层面做出了合理、有效的统筹规划,而且通过“广州街坊”、最小应急单元等探索夯实了基层体系。此外,推进国际性、跨区域性的城市联动也是打造城市韧性的重点方向。“未来,城市也要积极探索常态化管理下应对疫情等突发情况的有效对策,从而减轻城市的脆弱性。”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宏从“城市危机管理”和“人的韧性打造”两个方面展开探讨。“应对疫情挑战,本质上是城市的危机管理过程,我们需要围绕人的需求来探索对策,特别是通过增强人的韧性,从而加强城市的韧性。”

在“媒体对建设城市韧性的作用”讨论中,王东提出媒体在信息反馈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搭建了政府收集群众声音的桥梁。“媒体需要在监督和建言两个方面发挥作用,既要监督政府、企业、个人的行为,也要做好研究型媒体的功能转变,更多地倾听民意,更多地建言献策。”陈晓运从城市的温情角度出发,提出媒体需要做好自身的品牌打造,也要发挥媒体的特长,多用触角关注城市的需求。

如何消除贫困?中国“双创”获国际专家认可

“广州对口帮扶全国8个市州,44个县区的脱贫攻坚任务,近5年来先后进选派驻县、驻镇、驻村扶贫干部2200多名,累计减贫245.3万多人,脱贫成效显著。”广州市政府党组成员杨江华在“脱贫攻坚的城市担当”分论坛上介绍道。

广州是怎样做的?杨江华用4点说明:发挥教育和医疗资源优势,推动精准扶贫;与对口帮扶地区的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立订单式办班模式;帮助对口帮扶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组织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动员广州企业、学校和医疗机构分别结对帮难解困。

“如果不能解决城市的贫困人口问题的话,那么一个城市就没有办法被认作是一个发达繁荣的城市。”世界城地组织亚太区主席、尼泊尔杜利凯尔市市长拜安居道,各国都应当去尽力解决贫困问题,并降低大都市贫困的发生率。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面临住房、食品、能源等问题,必须通过有尊严的创收,创造健康的工作环境,解决这些贫困问题。”曾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高级专员、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首席技术顾问、高级专家埃德蒙多·沃纳认为,创收和创造就业相互促进,二者对消除贫困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中国在创收和创造就业机会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他建议,可通过制定可持续的市场机制、整合就业企业社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采购本土材料和招聘本土工人等综合性、系统性的手段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创收,消除贫困。

如何可持续发展?要看到城市弱势群体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基础上。”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季文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城市治理”分论坛上表示,城市高投入高消耗促使城市“代际困局”逐步出现,“人民城市”理念的出现具备必然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高级顾问薛杰主张,要增强社区建设,创造条件让人们参与到社区建设中。薛杰介绍了杭州梦想小镇法国村项目,强调“我们不仅要设计建筑,更多是要设计人与自然、建筑融合的模式。”

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鼎曦分享了广州的实践经验,在制定城市建设相关规划时,广州会站在市民的视角,看到社区里默默奉献的人,同时关注妇女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残疾人等相对弱势群体,体现广州的城市温度。“创新是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支撑力量。”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国际化所副所长、研究员姚宜认为,公众的参与贯穿于城市创新的整个过程,因此在未来城市创新进程中,要提高公众的参与度,营造 “自下而上”的社会创新氛围,从而激发城市创新的活力。

广州日报五号楼工作室出品

统筹/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蓉芳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方晴、张姝泓、杨朝露、叶作林、黎慧莹、邓潇丽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骆昌威、苏韵桦、杨耀烨、庄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