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区健全完善河湖管护长效机制,组建专业河涌巡查队伍
在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的基础上,黄埔区积极探索河湖管理理念和机制创新,着力健全完善河湖管护长效机制,实现由“治污先行”向“综合治水”模式的转变,守护造福人民群众的美丽幸福河湖。2020年底,全区18条黑臭河涌全部达到“长制久清”标准。
联和街乌涌志愿服务队
创新河湖管护模式,充实基层河湖管护力量
为推进河长制走深走实,黄埔区在建立三级河长、四级湖长体系的基础上,着力完善河湖治理体系和结构。结合“基层有呼必应”工作,针对河湖治理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强化河涌巡查、水面保洁、绿化管养、管网维护、志愿者团体五支基层河湖管护队伍,形成了“河湖长+河长制办公室+职能部门+基层河湖管护队伍”的全覆盖的河湖管理体系,实现“岸上与岸下联动”“短期与长效结合”,构建起了政企、政民齐抓共管的基层河湖管理机制。
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创新管理模式,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层层落实河湖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
一是积极创新一体化排水管理机制,将过去城市排水系统运维由政府大包大揽的模式,转变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企业专业化运营的模式,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成立专业化排水公司。区排水公司共配备管理和技术人员370余人、购置巡查车等专业设备90余台,设置8个管理片区和7个设备基地。
二是组建专业的河涌巡查队伍,按照重点河涌5公里/人,其他河涌按10公里/人的标准,全区共配备专业河涌巡查人员84人。
三是将河涌水面保洁纳入城市管理保洁范围,以区城市管理部门为责任主体,区环卫美化服务中心为主要力量组建专业河涌保洁队伍。共配备河涌保洁人员224人,大小机械船型69条、新旧围油栏44条、垃圾收运车3台。
四是针对重点河涌和一般河涌绿化保洁的不同要求,构建起以区水务部门为责任主体,各街镇、社会力量双管齐下的河涌绿化管养保洁工作机制。
河长巡河
引入社会力量,开启全民治水模式
在强化专业基层河湖管理队伍的基础上,黄埔区大力培育民间护河队伍。针对黄埔区工业企业众多的实际情况,在全市首创企业河长,引导企业主体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全区10座污水处理的厂长及工业园区负责人成为企业河长的主力军,他们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员工开展河湖保护宣传教育,定期巡查污水处理厂排放口附近河涌,真正实现了“企业河长”管理河道是真正的内行监督内行。大力培育“河小青”护河志愿者队伍,全区河小青注册人数达到1158人。黄埔区联和街成立了乌涌志愿服务队,以党员志愿者为骨干,发动了近100名的党员和志愿者参与到乌涌的日常保护和治理当中,获得“广州市优秀民间河长”称号。
创新工作机制,形成日常管护闭环工作机制
依托河湖长制,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明确工作职责,逐渐探索出了由区河长办牵头,区水务、城管、各街镇等部门联动的“巡查—交办—整改—督导—反馈—核实”河湖日常管护闭环工作机制。目前,黄埔区各相关街镇已分别建立涵盖区河长办、区水务、城管、环保及绿化、设施管养等单位成员在内的街道河涌信息沟通机制。按照“街镇吹哨、部门报道、有呼必应”的工作模式,由巡查员充当河湖管理“吹哨人”,及时发现河涌管理中的各类大小问题,及时报告街道及区河长办,所在街道反馈生态环境、水务、城管等相关职能部门或者通知绿化管养、设施维护等单位进行处理,处理情况经街道核实后反馈区河长办。
黄埔区中新知识城凤凰湖
坚持问题导向,畅通水循环“毛细血管”
水环境治理,“表象在河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为打通城市水循环的“毛细血管”,从根源上解决污水直排河涌污染问题,黄埔区坚持问题导向,在加强排水管网日常清疏、养护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区排水公司专业管养队伍的作用,分片区坚持不懈地对重点排水户接驳口、重点河涌880多个排水口进行“地毯式”的常态化的巡检,对超标排水、违法排水的情况坚持一查到底。
排水公司与街道、区水务、环保局等部门建立了违法排水执法联动机制,以及打击违法排水和处理水污染突发事件的快速应对机制。2021年区排水公司河涌排口巡检累计出动两万七千多人次,发现并累计完成整改的问题排口共97个。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 通讯员:赵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