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奋斗者 |“海上福尔摩斯”大破撞船逃逸案
大洋网讯 珠江流淌,奔腾向海。千年商都,以港而兴。如今,广州珠江航道上,缤纷时尚的珠江游船穿行游弋,游船活力指数全球领先,成为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亮丽名片,助推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广州出海航道上,各种各样的集装箱船、散货船、滚装船、渔船等船舶密集来往,这里是大湾区连接国际航道、通达国内外港口的水上运输大动脉,是全球海上贸易的大通道,也是世界上航行最繁忙的水域之一。
在广州,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奋斗着,守望着广州黄金水道的平安与美丽。据了解,他们所关注的主要通航水道59条,通航总里程1300多公里,管辖水域覆盖广州各区行政水域、广州港水域以及我国南海部分海区水域。近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深入广州海事局一线采访,了解水上守望者的故事。
1987年出生的吕镇洋,现任广州海事局指挥中心二级主办,如今已经是国内水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和水上应急处置领域的专家。过去五年,根据不完全统计,他主持和参与列入统计范围的水上交通事故有80多宗,数量超过广东省的三分之一,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今年4月27日,他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在珠江口水域工作近10年
获赠外号“海上福尔摩斯”
“如此年轻,怎么会处理过这么多水上交通案件?”面对来自外界的疑问,吕镇洋笑着回答:“因为我是在国内最繁忙、通航环境最复杂的珠江口水域工作了近10年。”
据介绍,广州海事局管辖范围内,主要通航水道59条,通航总里程1300多公里,年进出港报告船舶约80万艘次,每天船舶流量超4000艘次,通航桥梁184座,辖区各类码头泊位724个。此外,辖区气象变化大,冬季浓雾寒潮频发,夏季雷雨台风容易侵袭,水上建设和活动多。上述因素给广州地区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带来了考验。
“我的工作就好比是水上的交通警察,不过,水上交通事故案件的调查,可能比陆地的事故案件调查更加困难,肇事船舶和证据常常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因此我经常要像侦探那样去调查,通过蛛丝马迹发现证据,查明水上交通事故的事实真相,查找事故原因,认定事故相关方的责任。” 吕镇洋说,曾经有人送给他一个外号“海上福尔摩斯”。
守护水上交通安全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吕镇洋认为,海事调查工作首先是守护水上交通安全,通过海事调查去发现日常工作中难以发现的一些薄弱环节,通过法律、法规、制度、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完善,从源头上堵塞漏洞,保障安全。
“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海事安全管理法规(包括国际公约)的出台,都是在一系列事故警示的推动下完成的。而在事故调查的过程中,也能第一时间获得事故的相关情况,为事故的应急处置包括搜救提供技术的支持。”
2017年底,第13号超强台风“天鸽”正面袭击珠江口,风力超过珠江口有史以来最大的风力,造成珠江口数百艘锚泊避风船舶走锚,遇险人员达220人,吕镇洋昼夜值守,积极参加搜救组织工作,成功救助人员211人,把风灾事故损失减到最低。
因为工作繁忙,经常照顾不了生病的父母和嗷嗷待哺的孩子。2017年“天鸽”台风期间,他完成现场应急搜救处置工作后,立马对十几宗事故进行调查,一干就是一个多月,生病住院的母亲这时正需要照顾,不得已只能让怀有身孕的妻子代为照顾。“每每想到这些,我都会觉得亏欠家人,但每次付出都能挽救更多遇险船员的生命和背后的家庭,我觉得一切都值了。”吕镇洋说道。
同年,“顺××”轮与“锦×”轮发生碰撞,造成“锦×”轮沉没,14人落水,吕镇洋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参与搜救和事故调查,吕镇洋利用专业知识推断“锦×”轮货舱中可能还有空气,建议搜救重点从沉船生活舱室转向货舱,终于在事故后35小时,在沉船2号货舱陆续救起7名遇险人员,创造了搜救奇迹。
吕镇洋说:“当遇险船员被救起时,我感觉满满的成就感。因为自己曾经在船上工作过,对船员感同身受。”
谈到对海事调查工作的感悟时,吕镇洋强调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他说:“法律赋予我们认定水上交通事故责任的职责,我们就应该依法依规正确做出责任认定,从而维护水上交通的法制秩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在2017年“12·18”商渔船碰撞事故肇事船舶排查中,当时调查难度非常大,渔船沉没,4人落水,只有1人获救,该名获救者也未能提供有效的肇事船舶相关信息,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个事故就是个无头公案,遇难渔民家属也知道要找到肇事船舶难度很大,他们向社会发送悬赏单张,愿意向提供肇事船舶有效信息的人员奖励30万元。
吕镇洋回忆道:“我们最终克服重重困难,不分昼夜,跨越千里,抽丝剥茧,排查数百艘过往船舶,历经一个多月,最终形成完整证据链,让肇事船舶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伏法,维护中国海上执法的公平正义。”
每个岗位都爱学习好钻研
成为创新工作室领军人物
在广州海事局指挥中心副主任吴小章眼里,吕镇洋是一位爱学习、肯钻研的年轻人,“他在海事部门多个岗位做过,一直很认真敬业,已经逐步成长为一名业务骨干,现在成立了吕镇洋创新工作室,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
2015年10月9日,国际最大航运公司马士基航运旗下一艘满载8850标箱的集装箱船“马士基××”轮,因机舱失火,在中建岛附近海域失去动力,急需寻找码头和船厂卸货和维修。如此大型的船舶失去动力需大型拖轮拖带进港,海上拖带船队总长超过550米、宽度超过75米,对港口安全影响风险很大,稍有不慎会导致整个港口瘫痪,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很多港口当局都拒绝了该船的停靠。吕镇洋接到安全护航应急任务后,向相关单位提出了很多存在影响通航安全问题的因素,并就如何解决这些影响通航拖带安全的问题,提出了专业措施方案,保障了这次广州港史上最大型、最困难的拖带作业顺利完成,使该轮及时安全进港卸货并得到维修,避免了重大经济损失和安全问题发生。
作为广州海事局吕镇洋创新工作室领军人物,吕镇洋已指导了五期华南地区海事调查人员进站学习,他撰写30多篇达8万多字海事调查官现场说案系列文章在微信公众号推送,在《中国海事》等报刊上发表学术文章10多篇。
这些年亏欠家人良多
好在家人比较支持
这些年,只要辖区出现影响较大或者调查难度大的事故,吕镇洋就会及时赶赴现场开展事故调查。在接受采访时,吕镇洋告诉记者,水上交通事故调查这个工作比较辛苦,一方面是事故发生的时间不确定,所以常常半夜、节假日接报事故后,都得马上赶赴现场;另一方面,水上交通事故发生时,常常伴随着恶劣的天气海况,所以赶赴现场的过程也比较辛苦。
“这些年,我对家人的亏欠还是有的,好在家人比较支持我的工作,有时候我老婆上网看新闻,看到哪里发生水上交通事故了,都能感知到我又要出差了。记得有一年的12月24日,是小孩出生后我老婆过的第一个生日,我们都买好蛋糕准备在家给她过生日,不料我突然接到事故报告电话,需要立刻赶赴现场进行调查,结果就不能在家陪老婆孩子了。”
现在的吕镇洋有一个习惯,办公室里会放着备用的换洗衣服和剃须刀等用品。他说:“这个习惯是经验换来的。以前试过接到报案电话就直奔现场,结果去了后在船上要停留几天时间,找不到买东西的地方,回来时胡子已经很长。”
对于广州这座城市,吕镇洋感觉这里很包容开放。“到广州后,没有违和感,找到了归属感和融入感,感觉广州人很友好。刚开始时,身边很多老同事之间交流用粤语,但是我在场的时候,他们都会有意识地讲普通话,现在我已经能听懂粤语。我从孤身一人来到广州,在这里工作、奋斗、成家立业,越来越喜欢这座城市。”
钟蓉
广州海事局内港海事处海心沙海巡执法大队副队长
记者跟随采访时,见到从中大码头搭乘海巡船来到广州塔附近水域进行巡航时的钟蓉,显得又美又飒。她说:“将小我融入大我,用奋斗创造价值,用青春书写担当,这是人生最美的底色。”非海事专业科班出身的钟蓉,为尽快熟悉各类海事业务,比同事值了更多的班,读了更多的业务书籍,做了更多的工作思考。珠江上跨江的桥梁众多,“防治船碰桥”便成为广州海事部门日常监管的重点,也是钟蓉每天巡航的重要工作之一。
除了保障珠江日夜游安全,钟蓉和她的同事们还积极推动船舶生活污水上岸,推动“金龙鱼”号等纯电动船投入运营,实现船舶生活污水“零排放”,助力珠江绿色发展,让珠水常绿,让蓝天常见。
钟蓉表示:“守护珠江日夜游的安全,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但我始终保持着一颗好学之心,去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我正在学习海事无人机操控,还报名了水上搜救技能培训班。”
她说:“我是2016年来到广州的。我觉得来到广州,就应该不辜负这么好的环境,找到属于自己的平台,敢于抓住机遇,奋力实现自我价值。”
林飞鹏
广州海事局南沙海事处芦湾海巡执法大队队长
今年49岁的林飞鹏,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海事“老兵”,从事海事工作已有26个年头了。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林飞鹏促成广州南沙海事处与南沙区卫健局、医院、港务以及口岸联检各单位建立“船员就医专线”,搭建起伤病船员“海上生命通道”,保障了船员生命安全。
“只有保障船员安全,才能保障航道安全。”林飞鹏深深体会到,对于需要紧急医疗救助的船员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保障船员生命安全责任重大。他主动请缨,成为这条就医专线的总协调人,每天保持电话24小时在线,随时受理伤病船员的救治请求,高效联动应急救助资源,确保船岸救助无缝衔接。
“不论船员是什么国籍,患的是什么病,只要向我们申请医疗救助,我们都会第一时间帮助伤病船员尽快就医。”林飞鹏记得今年3月份的一天晚上,有一名船员突发心梗,请求紧急医疗救助,情况十分紧急,他与同事立即协调各方救助力量,不到一个小时,患病船员就被送至医院,为患病船员赢得了救治“黄金时间”,随后顺利完成心脏植入支架的手术。“每次听到伤病船员治愈的消息,再苦再累都会觉得值得了。”
成宝刚
广州海事局南沙海事处横沥海巡执法大队一级主办
2007年,25岁的成宝刚从武汉理工大学毕业后,进入广州海事局工作。回忆起自己曾服务港珠澳大桥建设时,似乎有说不完的话。成宝刚向记者描述,当时的工作场所是一艘海事趸船,建在远离繁华都市的伶仃洋上,夏日炎热、冬日阴冷,手机完全没有信号,工作生活环境异常艰苦,“仿佛与世隔绝了”。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宝刚无怨无悔,一待就是7年。
在实干中出彩,在奉献中闪光。成宝刚说:“作为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水上安全的守护者,亲眼见证了港珠澳大桥顺利开通,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回到广州南沙工作,虽然工作内容不一样了,但本质上还是为群众服务。”现在每天清晨,成宝刚会早早来到南沙横沥渡口,提醒乘坐渡船上学的学生穿戴救生衣,清理航道中碍航的船舶,为学生们水上安全出行保驾护航。
横沥岛上的2万多名村民都用液化天然气做饭烧水,保障运输液化天然气船舶安全靠泊码头,也是成宝刚日常的工作。他说:“南沙是一片热土,我很荣幸能够为南沙航运业高质量发展而奋斗。”
航道守望者助力广州国际航运枢纽建设
全球90%的货物通过水路运输,2020年,广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6.3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351万标准箱,分别排名全球第四、第五位。
珠江口水域作为全国船舶交通密度最大的水域之一,是公认的水上交通事故易发敏感区域。广州海事局辖区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水域,管辖水域广、交通密度高,覆盖广州市各区行政水域、广州港水域以及我国南海部分海区水域,辖区内主要通航水道59条,通航总里程1300多公里,年进出港报告船舶约80万艘次,每天船舶流量超4000艘次。
近年来,广州海事局深入开展各类水上交通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扎实做好水路疫情外防输入工作,高效开展人命救助工作,保障航道畅通有序、船舶运输高效、市民水上出行安全,助推广州市平安交通建设。完善“单一窗口”功能应用,实现船舶进出口岸全流程电子化,探索推进穗港澳三地“单一窗口”系统在信息共享、业务监管等方面的对接与合作。保障船员合法权益,提升广州船员在国际劳务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聚集航运要素。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升级“网上办”“申请材料减免”“自助办”等便民改革措施,助力广州推进国际航运枢纽能级提升。
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夏强、陈雅诗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妍 通讯员:曹远燎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