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广州奋斗者|“看不见”的地铁人守护市民平安出行
地铁迎着晨曦出发。
从早到晚,地铁迎来送往,客流不断。深夜尾班车后,地铁人不下班:全天在位的行车调度持续值守“地铁大脑”,“昼伏夜出”的检修人员披星戴月地逐一巡检,行车值班员在车站一线协调施工管理……这群大家“看不见”的不眠人,守护着市民的平安出行。
今年来,广州地铁工作日日均客流量821万人次,每到周五更是逼近千万大关,地铁已承担起全市约60%的公共交通出行量。在全球38家大型地铁中,广州地铁多项主要运营指标保持行业领先,其中,10年平均伤亡率、连续4年车站犯罪事件发生率最低。
官文峰 广州地铁运营四中心高级行车调度
今年39岁的官文峰,是广州地铁运营四中心的高级行车调度,坐镇被称为“地铁大脑”的运行控制中心,白班晚班轮流倒。接受采访当天,他刚好值完从前一晚9点到翌日上午9点的夜班。经历过台风停运后连夜恢复次日运营,遭遇过尾班车后“破例”加开列车疏导乘客……为市民提供安全、准点、便捷、人性化的服务,是他工作的信条。从普速线路到快线、从市中心成熟线路到外围城区做“开荒牛”,在个人“进阶”的过程中,他也亲历着广州地铁乃至这座城市的发展蜕变。
沉着应对罕见故障 避过一次列车延误
“你为什么选择广州地铁?”2005年,坐在面试官对面,23岁的官文峰回答:“地铁科技感十足,技术精湛。广州地铁为广州提速,能为此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我感到十分荣幸。”作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当时很多同届学生都投简历去广州地铁,可是拔尖的才会被选中。官文峰靠着过硬的本事,如愿成为广州地铁一分子。
一开始,他担任地铁1号线司机,从学员司机、三级司机一路做到一级司机。在五年的司机生涯中,他最难忘的是1号线的一次突发故障。当时,他正驾驶列车载客运营,空气压缩机指针突然缓慢降低。地铁依靠压缩空气制动,没有空气补充将触发安全保护导致无法动车。这种情况发生率极低,官文峰开车几年来从未遇到过。
气压指针逐格下跌,官文峰深吸一口气,冷静推算,判断剩余气压无法支撑到终点站,当即建议行车调度:“列车清客,退出服务,进入就近的存车线。”行调采纳意见,官文峰在农讲所站清客后,死死盯着气压表,心急如焚——指针正步步逼近红线。一旦在去往存车线中途气压不足,列车将在隧道里“趴窝”,导致全线延误。
万幸的是,列车依靠最后“一丝”空气撑到东山口存车线,随即便无法动弹。官文峰松开驾驶手柄,手心全是汗。他的当机立断,为1号线避免了一次延误。
台风“逼停”地铁 通宵奋战次日恢复运营
2010年,官文峰在数百人挑十几人的遴选中脱颖而出,成为广州地铁运营一中心的行车调度。如果说司机负责一列车的运行,那行车调度就要掌控该中心管辖线路的全部上线列车以及晚上收车后的施工组织。在运行控制中心,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大屏幕上是瞬息变化的列车位置和视频实况,随时响起的是来自司机和车站的报告电话,身处“地铁大脑”的官文峰要运筹帷幄,决策处置。
初到行车调度岗位的第一年,官文峰就遇到了大挑战——亚运公交地铁免费。“当时线网客流量激增,全天电话不断,这个站车门夹到乘客,那个站有物品掉落轨道,千头万绪忙得不可开交。”在市区线路大客流的考验中,官文峰摸爬滚打,8年之后,作为“老调度”的他被派到运营四中心“开荒”,负责14号线、知识城支线和21号线的筹备工作。
2018年9月16日,超强台风山竹袭击广州,地铁高架和地面段紧急停运,知识城支线的新和站就是其中之一。当日上夜班的官文峰,主动提前6个小时到岗,协助同事处理停运事宜。根据台风路径预测,次日地铁就要恢复正常运营,然而台风过境时晚上又不能按正常计划检修线路和车辆。那一晚,官文峰连夜调整检修安排,研究存车位置,满足行车安全需要。第二天晨光熹微时,知识城支线全面恢复运营。乘客感觉“一切如常”的背后,是官文峰和同事们通宵达旦的奋战。
担任行车调度11年,上夜班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或许这一辈子都离不开夜班。”官文峰说,“值得庆幸的是,家庭是我最坚强的后盾。”他的太太之前也是地铁车站一名值班员,虽然两人聚少离多,但相同的工作属性令他们能够彼此理解,互相支持。直到小孩出生,为了照顾好家庭,太太辞去工作当全职妈妈,让官文峰打消后顾之忧,全力“搏杀”。
“加开一趟车” 500多位乘客免却周折
今年春天的一个夜晚,14号线尾班车已从嘉禾望岗开出,正想松一口气的官文峰却通过监控发现,站厅还有大量乘客滞留。原来,是其他线路出现偶发性故障,导致列车延误到达。他当即和值班主任反映情况,经过请示,决定调整行车组织,加开列车疏运乘客。
在运营时刻表计划之外增开列车,这是非常少有的安排。“我们扣停即将回厂的列车,在嘉禾望岗载客投入服务,通知全线车站重开扶梯和出入口,延长服务时间。”当列车到达终点站后,他又安排车厂信号楼优先接车回厂。最终,在没有影响施工检修的情况下,14号线为乘客开放绿色通道,让500多位晚归的市民免却周折,安全顺利回到远郊的家中。
“多么幸运的一天!感谢广州地铁,感谢14号线!”事后,翌日零点下车的乘客在微博@广州地铁,表扬当晚的人性化举措。“这就是我们工作成就感的来源,为乘客提供安全、快捷、准点、舒适的优质服务,让市民平安回家。”
官文峰家住从化,他刚入职时,地铁还只是广州中心城区才拥有的“高级配置”,如今地铁已通到家门口。广州不仅达成了区区通地铁的目标,触角还将延伸到大湾区,打造轨道上的广州都市圈,让市民1小时通勤周边城市。
从初出茅庐驾驶时速80公里的1号线,到现在调度时速120公里、快慢车运行的14号线和21号线,看着国内最快、时速160公里的18号线飞驰南沙,官文峰给自己立下目标:“我还要学习更多,开阔视野,在岗位上发光发热,助力广州地铁早日实现‘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
去年客运量24.1亿人次
多项运营指标全球领先
2020年,广州地铁共安全运送乘客24.1亿人次,客运量居全国第二,占全市公共交通出行总量的57%。根据国际地铁协会(CoMET)披露,在全球38家大型地铁中,广州地铁多项主要运营指标保持行业领先。其中,10年平均伤亡率、连续4年车站犯罪事件发生率最低,运能利用度、运营服务可靠度、列车正点率行业领先。自2007年以来,广州地铁运营服务乘客满意度已连续多年位列全省交通行业前列。
今年以来,广州地铁先后在1号线、4号线、5号线、6号线、21号线、广佛线、黄埔有轨电车1号线通过增加列车上线、开行高峰短线等措施,提升工作日高峰运能约4%—18%不等,缩短乘客候车时间。广清城际在3月起增开13对直达列车,每小时都有全程16分钟的直达车,运输能力提升27%。
“内通外联”是广州轨道交通的基本思路,广州地铁全力推进“铁路+城际+地铁”硬件互联互通,实现大湾区轨道交通系统“互通互联、换乘便捷、多城一网、一票通达”发展目标。目前,广清城际花都站与国铁广州北站之间的换乘通道已正式启用,实现地铁、城际、高铁的5分钟便捷换乘。
同时,“一码走遍全国”的智能出行目标也逐渐变成现实,广州地铁先后与上海地铁、重庆地铁、北京地铁、天津地铁乘车二维码互联互通,顺利实现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中三大主轴主要城市的地铁乘车码互通,让京沪穗渝市民有了一张地铁“通票”。
信号检修专家郑少雄:
“夜行”11年 随时待命
24岁到35岁,郑少雄做了11年的“夜行人”,见过无数次凌晨4点的广州。每日深宵地铁收车之后,他开始工作,逐一检修信号设备。十年磨一剑,他从信号检修员做到信号检修专家,更在去年获得“国手”荣誉,成为“交通匠人”。
地铁运营结束后,为确保次日乘客安全出行,信号设备检修工作必须在每日凌晨1点至4点这短短3小时内完成,时间紧,任务重。有时信号检修员还需要步行3至4公里抵达目的地后才能开始工作。因此,每次检修都是一次与时间的赛跑。
“设备检修还好,最考验的还是应急故障抢修。”郑少雄说。信号设备与地铁安全运行息息相关,一旦发生故障就会影响地铁运营,对于突发故障抢修必须做到争分夺秒,把故障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多年来,郑少雄一直保持24小时待命状态。
2017年,郑少雄带领工班员工作为先锋队,率先投身知识城线的筹备建设。远离市区,每天都要在线路上跑,他就在附近租房并作为工班办公点。
面对新系统、新设备转变的技术难题,他从“零”开始,不断学习、探索泰雷兹信号系统,一点一滴慢慢积累。从信号设备的安装、调试、试运营到对工班人员的管理,他亲力亲为,保障了知识城线顺利开通。
“这场比赛我已经拼尽全力了,不管结果如何,我也无憾了!”这是郑少雄参加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捷安杯”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工职业技能大赛后的心情。在长达半年且艰辛的集训中,从信号设备检修、施工配线到故障分析处理等,他每一个环节都反复练习,每一次练习都从头再来一遍、两遍、三遍……寻找属于自己的方法,仔细思考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最终取得第九名的好成绩,荣获了“国手”称号。
车辆检修专家易志安:
钻研疑难 省千万元
2005年入职至今,易志安在广州地铁已度过16年光阴。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从检修员、检修师、高级检修师到现在的车辆检修专家,他对车辆检修事业有着浓厚兴趣,主动钻研技术疑难,近五年先后研发20项新型工器,累计获得6项国家专利。
广州地铁3号线列车运用的电动塞拉门轻巧、便利,非常适合地铁运营,但同时维护工作量相对较大,且传统的测量方法精度不高,人工误差较大。为了破解这一瓶颈,易志安和同事摸索研发出一种新型的车门参数测量塞尺,使用轻巧方便,测量更加准确,让车门普查从2天缩短为1天,极大提高了检修效率和质量,改善了运营服务品质。该项目还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3号线是广州地铁客流量最大的线路,高峰期运力非常紧张,多一列车上线,就能让车站压力减轻一分。为了节约运营成本,易志安和团队优化列车作业流程,使3号线供车率稳居全国之首,累计节约成本一千多万元,并在2021年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广州地铁成立二十多年来,运营服务质量和设备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从地铁车辆专业来讲,我们在列车上引进智能运维系统,实现由故障修转变成状态修,不但节约成本,还能把故障扼杀在萌芽状态。”易志安说。
作为公司培养的高技能人员,易志安在乎的不仅是自身水平的精进提升,还有做好知识传承。他和团队不断升级改造创新工作室,反复沉淀总结检修经验,为员工提供技能培训,持续提升员工的检修技能和创新能力。“希望带动每一名技能员工努力不怠、奋力拼搏,为地铁发展不断强化技能,做全能型的高技能人才,服务市民,服务社会。”
行车值班员方泽娜:
“控场”站点不敢眨眼
2016年,22岁的方泽娜进入广州地铁,从站务员到现在客村中心站行车值班员,每天直面最繁忙的3号线。行车值班员需要具备早晚高峰的“控场”能力,还要有突发事件随机应变的技巧。从不离手的对讲机就是他们工作的“支点”,通过对讲机及时有效传递信息,让车站运营工作正常运转。
客村站作为3号线、8号线的换乘站,客流密集,任务繁重。当班的时候,方泽娜从早上8时接班开始便进入紧张的早高峰准备工作,先要确认30多个岗位到岗情况,还要每时每刻关注车站客流并及时协调各岗位运作。对于她来说,早高峰简直连眨眼的时间都没有,高频率到站的列车运来一波一波的乘客,如何在有限的车站空间里控制客流,几乎占据了她的全部注意力。
忙碌的早高峰过后,方泽娜并没有能停下来,喝口水转头又投入工作中,施工配合、协助处理车站事务、监督保洁消毒工作、接收和传达各级信息、安排各岗位休息……下午4时迎来晚高峰准备工作,即使轻车熟路,方泽娜也依然严阵以待。直到晚上8时到了交班时间,她才卸下一天的担子,回家养精蓄锐迎接下个班次。
度过一个休息日后,这一次她披星戴月地赶到车站接过同事手中的担子,开启夜班工作。交接后,方泽娜组织协调各岗位人员开始当晚的施工管理、保洁消毒、设备检查等,从人员、设备、卫生等方面细致地做好准备,一直到次日早上6时,迎接新一天的运营。
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夏强、陈雅诗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天研 通讯员陈子昕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