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全面推进“1+6”急救体系建设 实现绿色通道一路畅通
120急救:每8万人口建设1个急救站点、每4万人口配置1辆救护车。由天津市急救中心统一接听,向市内6区和环城4区直接调派急救车辆;远郊五区和滨海新区由市急救中心“一键转接”
急救关口前移:45家医疗机构开通“院前告知系统”,实现医疗救治信息先于患者到达医院
胸痛中心:28家医院创建胸痛中心,密度达到全国第一
卒中中心:22家医院创建卒中中心,患者到达医院至开始静脉溶栓的平均时间控制在48分钟
以院前医疗急救为核心,建设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和中毒检测救治6大中心,为天津市百姓急诊急救保驾护航。8月17日从市卫生健康委获悉,天津市聚焦提升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效率,全面推进“1+6”急救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实现急救绿色通道一路畅通。
市急救中心主任李尚伦介绍,天津市按照以市急救中心为1个中心、远郊五区和滨海新区分别建设1个急救分中心、每8万人口建设1个急救站点、每4万人口配置1辆救护车的标准,统一对急救分中心、急救站点和救护车进行规划布局。
目前,全市205个急救站点均正常运行,救护车达449辆,从事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急救医护人员1272人。全市120急救电话由市急救中心统一接听,市内6区和环城4区由市急救中心直接调派急救车辆,远郊五区和滨海新区由市急救中心“一键转接”到各区急救分中心实施区域调派。全市院前医疗急救电话10秒接听率达到100%,全国领先;全市院前医疗急救接报至到达现场平均时间降至9分钟左右。
日前,急救滨海分中心妇儿站点急救车组收到任务指令,一居民在家中突发胸痛。医生张佳和护士王玮携带相关急救设备迅速到达患者家中,发现患者因胸痛导致大汗,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查明确诊断,并马上给予急救处置。情况稳定后,他们将患者快速平稳转运至救护车上,驾驶员王立刚已经提前规划好了前往最近的胸痛中心──市第五中心医院的最佳路线。
转运途中,急救人员在检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的同时,将患者相关信息通过“院前告知系统”发送到第五中心医院。医院接到患者相关信息后立即做好抢救准备,开通急救绿色通道,确保患者到达医院后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李尚伦说,市急救中心积极推进“院前告知系统”建设。急救人员通过救护车内的移动电子病历终端向目标医院急诊科发送危急重症患者病情信息,实现医疗救治信息先于患者到达医院,实现急救关口前移。目前,全市已有45家医疗机构开通该系统,为胸痛、卒中、创伤等危急重症患者的及时有效救治打通了急救信息推送“高速公路”,确保医院有充分的接诊准备时间,大大提高了救治效率。
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刘先夺表示,天津市在全国率先开展胸痛中心建设,全市有28家医院创建胸痛中心,密度达到全国第一。2014年,天津市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率在全国率先出现下降拐点,之后连续8年持续下降,下降幅度达66.67%,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天津市卒中中心建设也走在全国前列,全市已有22家医院创建卒中中心,全市患者到达医院大门至开始静脉溶栓的平均时间控制在48分钟,每年静脉溶栓例数达到5000多例,偏瘫患者大幅度减少,大大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近年来,天津市开展创伤中心建设。天津医院试点成立第一家创伤中心,发挥该院创伤骨科的学术带头作用,形成以急创骨科为特色、多学科联合会诊的创伤医疗救治新模式。目前,全市已有创伤中心10家(创伤中心建设单位12家),严重创伤患者术前处置平均时间明显缩短,严重创伤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救治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
刘先夺表示,截至2021年底,天津市已有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12家、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18家,有11家助产机构同时具备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能力,实现了母婴救治一体化管理,提升了母婴安全保障。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和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为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降低了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2021年天津市孕产妇死亡率为8.06/10万,婴儿死亡率为2.16‰,已连续16年分别控制在10/10万和6‰以内。
同时,天津市还以医大总医院急诊科为依托开展中毒救治中心建设,完善中毒救治生命链,做到快速检测、快速救治,提升急性中毒处置效率。目前该中心可开展7大项84种毒物检测。
“通过‘1+6’急救体系建设,天津市重大疾病多学科联合救治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医疗机构急救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救治更加及时、高效、规范。”刘先夺说。(记者 徐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