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稳“肉盘子”!辽宁强化种猪育种创新
民以食为天,猪粮安天下。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生猪生产国以及消费国,每年生猪出栏量及猪肉消费量均占全世界的50%。
辽宁,是全国生猪养殖和调出大省,也是国家确定的生猪主产区和潜力增长区。去年,全省猪肉产量在全国排第9位。同时,我省每年约有1/3的生猪及产品调出省外。
供需两旺的生猪及产品市场,考验着我们的生猪养殖能力和水平。
然而,我国虽是养猪大国,核心种源仍部分依赖进口、生猪生产性能总体不高、产学研用融合程度不深等问题仍一定程度地存在,生猪产业一度陷入“引种——退化——引种”的怪圈,需进一步建立健全机制,强化猪育种创新。
市场需求倒逼产业升级。日前,我省成立了以辽宁伟嘉农牧生态食品有限公司为理事长单位的种猪育种技术创新联盟,由省内十余家规模种猪企业,联合沈阳农业大学等高校,组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组织,加快猪育种技术研发,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我省种猪育种领域取得突破提供了更多可能,为端稳“肉盘子”提供了更多保障。
种猪难题
一组数据,足以说明种猪的珍贵。
作为全球第一大生猪生产国,我国正常年份生猪出栏量约为7亿头。出栏这些生猪,需要约4000万头能繁母猪扩繁。淘汰更新率按25%计算,我国每年需补充约1000万头能繁母猪,方可满足生产,而能繁母猪需要纯种猪繁育。据了解,近5年来,我国平均每年进口纯种猪约1万头。
这是个明显的“繁育金字塔”,越在顶端,价格越高。2021年,我省某公司从丹麦引进的后备长白、大白母猪价格约为1.5万元/头。更有甚者,即使花高价进口,也难以买到国外生产性能最好的纯种猪。
受育种能力、养殖环境等因素影响,引入种猪繁育的后代,生产性能会出现退化,表现在产仔数量减少、成活率低等方面。一头能繁母猪年可提供断奶仔猪数是衡量种猪生产性能的重要指标,我国一头能繁母猪能提供约20头断奶仔猪,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这一大短板,亟须我们用提升种猪的生产性能来补齐。
辽宁的努力与突破
育种技术能力不足带来的尴尬,不仅体现在显性的引种花费上,隐性的养殖花费也不容小觑。
仅以能繁母猪为例,一头能繁母猪一年需要消耗约1吨饲料,按照我国每年养殖4000万头能繁母猪计算,消耗饲料约为4000万吨,而猪饲料的大部分成分源于货真价实的粮食。
“如果我们的种猪育种能力能够快速提升,即每头能繁母猪可以提供更多的断奶仔猪,那么就可以少养能繁母猪,就能够节省养猪成本,对于节粮减损和环保都大有裨益。归根结底,还是要提升育种能力。”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省是全国种猪养殖大省,全省持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猪场有268家、种公猪站有16家,其中辽宁伟嘉农牧生态食品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全省存栏的纯种猪,除保障省内生猪市场的种源需求外,每年还向外省调出一定数量的种猪。
近十年来,我省生猪遗传改良工作一直稳步推进,虽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但种猪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目前,已基本建立了原种繁育、纯种扩繁、杂交制种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同时,种猪的生产性能水平进一步提高,杜洛克猪、大白猪和长白猪的关键经济性状指标不断改善。
更令人欣喜的是,我省猪新品种选育取得实效,自主培育的辽丹黑猪新品种于2021年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历经9个世代、23年系统选育而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自主培育并通过国家审定的第一个猪新品种,充分说明了我省猪新品种开发的底蕴和能力,为我省打造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夯实了基础。
“产学研用”拧成一股绳
良种猪是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芯片”,是猪群扩繁的源泉,是国人端稳“肉盘子”的保障。我省成立种猪育种技术创新联盟,恰逢其时,十分必要。
据介绍,联盟几乎集合了省内在种猪育种领域最顶尖的专家学者、科研精英以及龙头企业。大家拧成一股绳,旨在破解种猪育种及现代绿色标准化养殖技术领域面临的瓶颈问题,推进深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首先是搭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种猪育种科技创新平台。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联盟开展育种工作,优先推荐联盟内具备条件的种猪场参加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核心种公猪站遴选,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吸纳和引导更多联盟成员共同开展种猪育种技术创新,联合打造辽宁种猪育种创新基地。
同时,加快推进现代繁育技术应用,有效提高种猪质量。联盟成员将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合作交流,全力推进种猪全基因组选育、生产性能精准高效测定、育种数据智能化采集、育种成果信息化管理等现代育种技术应用,实现联盟成员群策群力和共建共享。根据计划,到2035年,要建成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核心种源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瘦肉型品种猪生产性能与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缩小,保障更高水平的良种供给;建设3家以上国家级疫病净化场,培育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种猪企业2家以上。
联盟还将承担全省生猪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任务。据悉,我省将大力推进生猪遗传改良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生猪生产技术培训,加强国内和国际先进养猪技术交流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以种猪育种联盟为媒介,架起助力全省养猪产业发展、紧密连接养猪场(户)、贴心服务养猪场(户)、共同推进辽宁生猪遗传改良工作的桥梁。